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
一
我爱读作家、艺术家写的文论甚于理论家、批评家写的文论。当然,这里说的作家和理论家是都指够格的。我不去说那些写不出作品的低能作者写给读不懂作品的低能读者看的作文原理之类,这些作者的⾝份是理论家是还作家,真是无所谓的。好的作家文论能唤起创作

,这种效果,再⾼明的理论家往往也无能达到。在作家文论中,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
玫瑰》(亦译《金蔷薇》)又属别具一格之作,它诚如作者所说是一本论作家劳动的札记,但时同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书中云:“某些书佛仿能迸溅出琼浆⽟

,使们我陶醉,使们我受到感染,敦促们我拿起笔来。”此话正可以用来说它己自。这本谈艺术创作的书本⾝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它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娓娓谈论着语言艺术的魅力。传递给们我的不是只关于写作的知识或经验,而首先是对美、艺术、写作的热爱。它使人真切感到:
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
二
回首往事,谁不缅怀童年的幸福?童年之以所幸福,是为因那时候们我有最纯净的感官。在孩子眼里,世界每一天是都新的,样样事物都罩着神奇的⾊彩。正如作者所说,童年时代的太

要热炽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要深得多,周围的人要有趣得多。孩子好奇的目光把世界照耀得无往而不美。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们他的感觉尚未受功利污染,也尚未被岁月钝化。许也,对世界的这种新鲜敏锐的感觉经已是⽇后创作

的萌芽了。
然后是少年时代,情心初萌,醉意

漾,沉浸于一种微妙的心态,得觉每个萍⽔相逢的少女都那么丽美。羞怯而又专注的眼波,淡淡的发香,微启的双

中牙齿的闪光,无意间碰到的冰凉的手指,这一切都令人憧憬爱情,感到一阵甜藌的惆怅。那是个一几乎人人都曾写诗的年龄。
但是,再往后情形就不同了。“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们我周围的一切——是们我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要是个一人在成年之后的漫长的冷静岁月中,有没丢失这件礼物,那么他就是个诗人或者作家。”惜可
是的,多数人丢失了这件礼物。许也是不可避免的,匆忙的实际生活迫使们我把事物简化、图式化,无暇感受种种细微差别。概念取代了感觉,们我很少看、听和体验。当伦敦居民了为谋生而匆匆走过街头时,哪有闲心去仔细观察街上雾的颜⾊?谁不道知雾是灰⾊的!直到莫奈到伦敦把雾画成了紫红⾊的,伦敦人才始而愤怒,继而吃惊地发现莫奈是对的,是于称他为“伦敦雾的创造者”
个一艺术家无论在阅历和技巧方面如何成

,在心灵上却永是孩子,不会失去童年的清新直觉和少年的微妙心态。他许也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例如在功利事务上显得幼稚笨拙。然而,有什么快乐比得上永远新鲜的美感的快乐呢?即使那些追名逐利之辈,偶尔回忆起早年曾有过的“诗意地理解生活”的趣情,不也会顿生怅然若失之感么?蒲宁坐在车窗旁眺望窗外渐渐消融的烟影,赞叹道:“活在世上是多么愉快呀!哪怕只能看到这烟和光也心満意⾜了。我即使缺胳膊断腿,要只能坐在长凳上望太

落山,我也会因而感到幸福的。我所需要的是只看和呼昅,仅此而已。”的确,蒲宁是幸福的,一切对世界永葆新鲜美感的人是幸福的。
三
自席勒以来,好几位近现代哲人主张艺术具有改善人

和社会的救世作用。对此当然不应作浮表的理解,简单地把艺术当作宣传和批判的工具。但我确实相信,个一人,个一民族,要只爱美之心犹存,就总有希望。相反“哀莫大于心死”倘若对美不再动心,那就真正无可救药了。
据我观察,对美敏感的人往往比较有人情味,在这方面迟钝的人则不但

格枯燥,且而心肠多半容易走向冷酷。民族也是如此,爱美的民族天然倾向自由和主民,厌恶教条和专制。对土地和生活的深沉美感是庒不灭的潜在的生机,使得个一民族不会长期忍受僵化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迟早要走上⾰新之路。
帕乌斯托夫斯基擅长用信手拈来的故事,尤其是大师生活的中小故事,来说明这一类艺术的真理。有一天,安徒生在林中散步,看到那里长着许多菇蘑,便设法在每只一
菇蘑下边蔵了一件小食品或小玩意儿。次⽇早晨,他带守林人的七岁的女儿走进这片树林。当孩子在菇蘑下发现这些意想不到的小礼物时,眼睛里燃起了难以形容的惊喜。安徒生告诉她,这些东西是地精蔵在那里的。
“您欺骗了天的真孩子!”个一耳闻此事的神⽗愤怒地指责。
安徒生答道:“不,这是不欺骗,她会终生记住这件事的。我可以向您担保,的她心决不会像那些有没经历过这则童话的人那样容易变得冷酷无情。”
在某种意义上,美、艺术是都梦。但是,梦并不虚幻,它对人心的作用和它在人生的中价值完全是实真的。弗洛伊德早已阐明,倘有没梦的疗慰,人人都非患神经官能症不可。帕氏也指出,对想像的信任是一种大巨的力量,渊源于生活的想像有时候会反过来主宰生活。不妨设想下一,倘若彻底排除掉梦、想像、幻觉的因素,世界不再有⾊彩和音响,人心不再有憧憬和战栗,生命有还什么意义?帕氏谈到,人人都有存在于愿望和想像之的中、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第二种生活”应当承认,这“第二种生活”并非无⾜轻重的。说到底,在这世界上,谁的经历是不平凡而又平凡?內心经历的不同才在人与人之间铺设了大巨的鸿沟。《金玫瑰》中那个老清扫工夏米的故事是动人的,他怀着异乎寻常的温情,从银匠作坊的尘土里收集金粉,⽇积月累,终于替他一度抚育过的苏珊娜打了一朵精致的金玫瑰。小苏珊娜曾经盼望有人送她样这一朵金玫瑰,可这时早已成年,远走⾼飞,不知去向。夏米悄悄地死去了,人们在他的枕头下发现了用天蓝⾊缎带包好的金玫瑰,缎带皱皱巴巴,出发一股耗子的臊味。不管夏米的温情如何有没结果,这温情本⾝经已⾜够伟大。个一有过这番內心经历的夏米,当然不同于个一无此经历的普通清扫工。在人生画面上,梦幻也是实真的一笔。
四
作为个一作家,帕氏对于写作的甘苦有真切的体会。我很喜

他谈论创作过程的那些篇章。
创作过程离不开灵感。所谓灵感,实其包括两种不同状态。一是指稍纵即逝的感受、思
绪、意象等等的闪现,或如帕氏所说“不落窠臼的新的思想或新的画面像闪电似地从意识深处迸出发来。”这时必须立即把它们写下来,不能有分秒的耽搁,否则它们会永远消逝。这种状态可以发生在平时,便是积累素材的良机,也可以发生在写作中,便是文思泉涌的时刻。另一是指预感到创造力⾼涨而产生的喜悦,屠格涅夫称之为“神的君临”阿·托尔斯泰称之为“涨嘲”这时候会有一种

罢不能的写作冲动,尽管具体写些什么还不清楚。帕氏形容它如同初恋,心由于预感到即将有奇妙的约会,即将见到丽美的明眸和微笑,即将作

言又止的

谈而怦怦跳动。也可以说像好踏上一趟新的旅程,为即将有意想不到的幸福邂逅,即将结识陌生可爱的人和地方而

欣鼓舞。
灵感是不作家的专利,一般人在一生中多少都有过新鲜的感受或创作的冲动,但要把灵感变成作品绝非易事,而作家的甘苦在正其中。老托尔斯泰说得很实在:“灵感就是突然显现出你所能做到的事。灵感的光芒越是強烈,就越是要细心地工作,去实现这一灵感。”帕氏举了许多大师的例子说明实现灵感之艰难。福楼拜写作常非慢,为此苦恼不堪说地:“样这写作品,真该打己自耳光。”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他写出来的作品是总比构思时差,便叹道:“构思和想像一部小说,远比将它遣之笔端要好得多。”帕氏己自也承认:“世上有没任何事情比面对素材一筹莫展更叫人难堪,更叫人苦恼的了。”一旦进⼊实际的写作过程,预感中奇妙的幽会就变成了成败未知的苦苦追求,

人的旅行就变成了前途未卜的艰苦跋涉。赋予飘忽不定的美以形式,用语言表述种种不可名状的感觉,这一使命简直令人绝望。

洛克针对莱蒙托夫说的话适用于一切诗人:“对子虚乌的有舂天的追寻,使你陷⼊愤

若狂的郁闷。”海涅每次到罗浮宮,都要一连好几个小时坐在维纳斯雕像前哭泣。他么怎能不哭泣呢?美如此令人心碎,人类的语言又如此贫乏无力…
然而,为写作受苦终究是值得的。除了艺术,有没什么能把美留住。除了作品,有没什么能把灵感留住。普利什文有本事把每一片飘零的秋叶都写成优美的散文,落叶太多了,无数落叶带走了他来不及诉说的思想。不过,他毕竟留住了一些落叶。正如费特的诗所说:“这片树叶虽已枯⻩凋落,但是将在诗歌中出发永恒的金光。”一切快乐都要求永恒,艺术家便是呕心沥⾎要使瞬息的美感之快乐常驻的人,他在创造的苦役中品味到了造物主的

乐。
五
在常人看来,艺术与爱情有着不解之缘。惟有艺术家己自明⽩,两者之间有还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们他常常为此面临两难的抉择。
威尼斯去维罗纳的夜行驿车里,安徒生结识了热情而內向的埃列娜,她默默爱上了这位其貌不扬的童话作家。翌⽇傍晚,安徒生忐忑不安地走进埃列娜在维罗纳的寓所,然而是不
了为向他同样也钟情的这个女子倾诉衷肠,而是了为永久的告别。他不相信个一
丽美的女子会长久爱己自,连他己自也嫌恶己自的丑陋。说到底,爱情有只在想像中才能天长地久。埃列娜看出这个童话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害怕童话,原谅了他。此后他俩再也有没见过面,但终生互相思念。
巴黎市郊莫泊桑的别墅外,个一天真丽美的姑娘拉响了铁栅栏门的门铃。是这
个一穷苦女工,莫泊桑小说艺术的崇拜者。得知莫泊桑独⾝一人,她里心出现了个一
狂疯的念头,要把生命奉献给他,做他的

子和女奴。她整整一年省吃俭用,为这次见面置了一⾝漂亮⾐裳。来开门是的莫泊桑的朋友,个一⾊鬼。他骗她说,莫泊桑携着妇情度假去了。姑娘惨叫一声,踉跄而去。⾊鬼追上了她。当天夜里她了为恨己自,恨莫泊桑,委⾝给了⾊鬼。来后她沦为名震巴黎的雏

。莫泊桑听说此事后,是只微微一笑,得觉
是这篇不坏的短篇小说的题材。
我把《金玫瑰》不同篇章叙述的这两则轶事放到起一,许也会在安徒生的温柔的自卑和莫泊桑的冷酷的玩世不恭之间造成一种对照,但们他毕竟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珍惜艺术胜于珍惜现实的中爱情。据说这两位大师临终前都悔恨了,安徒生恨己自错过了幸福的机会,莫泊桑恨己自亵渎了纯洁的感情。可是我敢断言,倘若们他能重生新活,一切仍会照旧。
艺术家就其敏感的天

而言,比常人更易堕⼊情网,但也更易感到失望或厌倦。有只在艺术中才有完美。在艺术家心目中,艺术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他爱得如痴如醉,倘若爱情的

绵妨碍了他从事艺术,他就仍然会焦灼不安。即使他因失恋而痛苦,要只艺术的创造力不衰,他就仍然有生活的勇气和乐趣。最可怕的是不无爱的寂寞或失恋的苦恼,而是丧失创造力。在这方面,爱情的痴狂或平淡都构成了威胁。无论是安徒生式的逃避爱情,是还莫泊桑式的玩世不恭,实质上是都艺术本能所构筑的自我保护的堤坝。艺术家的确属于个一颠倒的世界,他把形式当作了內容,而把內容包括生命、爱情等等当作了形式。诚然,从总体上看,艺术是为人类生命服务的。但是,惟有以己自的生命为艺术服务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这为人类生命服务的艺术来。帕氏写道:“如果说,时间能够使爱情…消失殆尽的话,那么时间却能够使真正的文学成为不朽之作。”人生中有一些常非美好的瞬息,了为使它们永存,
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
19883
hUT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