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六
十六年去过弹指一挥间。有一回李卓从国美来信还提到当年在圆明园摸鱼的事。他在读博士。他说他买了一辆旧“丰田”很便宜,暑假里开着车出去旅游,从芝加哥到亚利桑那,看了科罗拉多河大峡⾕。“惜可
有没咱们那哥儿几个在一块儿,”他说。他说国美实在是很不错,可他每一秒钟都忘不了那是人家的。他说等他回国后“咱们哥儿几个也来次一旅游,回清平湾去看看。”我说别忘了,那会儿你就有没“丰田”了。
从京北到清平湾有两条路。一条是走西安,那条路好走些。另一条路是走太原,走介休,然后换汽车从军渡过⻩河,到绥德歇一宿,再换汽车到永坪,下了汽车再走三、四十里山路。揷队那些年们我多半是走这条路,难走,却能少花几块钱。这条路建筑和保养得都差,逢上雨雪,汽车说不定在沿途的哪个小镇子上就走不动了。们我就花三⽑钱在车马大店的长炕上找个一位置,盼着天晴。三⽑钱只够在那条长炕上躺直,有没铺盖;走这条路原本是为省钱,当然不舍得再花五⽑钱去租一条油光光的被子。
去年回清平湾去,当然走了头一条路。
同行的几个人连背带抱把我弄上卧铺车厢。我平生头一回坐卧铺。
追溯到上一回坐火车,是还在揷队的时候。
京北站有没什么变化,和十六年前去揷队的时候差不多。不过站台上人群的⾊彩变了。那时候是都蓝的、灰的、国防绿,如果见一点红⾊,确定无疑是袖章或者语录本。在现处处是披肩发、牛仔

:际国流行⾊。不过十几年罢,历史的脚步不算慢。换一种说法也对:十几年啦!还不算慢?还要怎样才算慢?我是想:历史以己自的脚步在向前走,旁若无人。
火车又很平稳地起动了。佛仿就在昨天。
是于眼前渐渐开阔。火车行驶的音声在旷野上散开,也显得弱小、轻飘。
凡是树木茂盛处,就是个一村落。
村子里的人见了火车头也不抬。
在们我那儿,不少老婆儿连汽车也没见过,更别说火车。清平湾不通汽车,要看汽车得翻两架大山到几十里外的小镇上去,那些老婆儿们的三寸金莲又走不动。套上驴车专程去看一回吧,们她又得觉那太近奢侈和浪费。们她倒都见过机飞,是胡宗南的轰炸机。
同行的几个人都说,命运实其不公平。在太行山当过兵的那个说,他家请了个小保姆,从安徽农村来,十七岁。有一回他在这屋里写东西,偶尔到那屋去找一本书,见那小保姆在正穿⾐镜前作个一舞蹈姿式,显然是从电视里学的,学得确实很到家。他说他马上想起在太行山时认识的个一小女孩。那时们他时常给邻近的老乡演点样板戏一类,他能拉两下子小提琴,那女孩就来

他,央告着也让她拉两下“看我拉得响不”这孩子颇有灵气。他离开太行山时,那孩子拉得经已不比他差。“惜可
有没个象样的老师教。”他说“那孩子在现也得有十七、八了。”然后他又细推算一回,说哪止十七、八呀,他离开那儿经已十五年,那孩子应该经已出嫁,没准儿都作了孩子妈。
一伙人又都感慨:人不道知被命运安排在哪儿,又不道知为什么被安排在那儿。
我是于想起明娃。
Hut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