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的作者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

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应该说,她首先是个诗人,写过一些极为深沉的抒情诗,包括叙事诗和短诗,的有已被选⼊英国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中二十二位第一流的诗人的诗选內。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她与《简爱》(“JaneEyre”)的作者夏洛蒂·

朗特(“CharlotteBronteD,1816—1855),和们她的小妹妹——《爱格尼斯·格雷》(“AgnesGrey”)的作者安·

朗特(AnneBronteD,1820—1849)号称

朗特三姊妹,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上焕发异彩。特别是《简爱》和《呼啸山庄》,犹如一对颗粒不大却光彩夺目的猫儿眼宝石,世人在浏览十九世纪英国文学遗产时,不能不惊异地发现是这稀世珍物,而其中之一颗更是如此令人留恋赞叹,人们不噤惋惜这一位才华洋溢的姑娘,如果是不过早地逝世,将会留下多少璀璨的篇章来养育读者的心灵!
艾米莉·

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

的时代。资本主义在正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內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业失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磨折至死(这从时同期的英国著名女诗人伊莉莎⽩·巴雷特·

朗宁①的长诗《孩子们的哭声》,可以看到一些概貌)。再加上英国府政对主民改⾰斗争和工人运动采取⾼庒手段:如一八一九年的彼得路大杀屠就是个一例子。此因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有所反映。们我的女作家艾米莉·

朗特就是诞生在样这斗争的年代!她生在个一牧师家庭里,⽗亲名叫佩特里克·

朗特(1777—1861),原是个爱尔兰教士,一八一二年娶英国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人玛丽亚·

兰威尔为

,膝下六个儿女。大女儿玛丽亚(1814),二女儿伊莉莎⽩(1815),三女儿夏洛蒂(1816),独子

兰威尔(1817),下边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1820)。后面四个都生在位于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②,

朗特先生便在这一教区任牧师职。一八二○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区,在旷野的一处偏僻的角落安了家。们她三姊妹就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一生。
一八二七年们她的⺟亲逝世,姨⺟从康瓦耳群来照顾家庭。三年后,以玛丽亚为首的四姊妹进寄宿学校读书。由于生活条件太差,玛丽亚与伊莉莎⽩患肺结核夭折,夏洛蒂与艾米莉幸存,自此在家与兄弟

兰威尔起一自学。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四个兄弟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夏洛蒂和

兰威尔以想象的安格里阿王朝为中心来写小说,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则创造了个一
们她称为冈多尔的太平洋岛屿来杜撰故事。
们她的家然虽临近豪渥斯工业区,然而这所住宅恰好位于城镇与荒野之间。艾米莉经常和的她姊妹们到西边的旷野地里散步。此因一方面

朗特姊妹看到了城镇中在正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旷野气氛的感染。特别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內心却热情奔放,虽不懂政治,却分十关心政治。三姊妹常常看自由

或保守

的期刊,喜

议论政治,这当然是受了们她⽗亲的影响。佩特里克·

朗特是个比较

进的保守

人,早年反对过路德运动③,来后也帮助豪渥斯工人,支持们他的罢工。艾米莉和的她姊妹继承了他的正义感,同情手工业工人的反抗和斗争。这就为《呼啸山庄》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这个家庭收⼊很少,经济相当拮据。三姊妹不得不经常出外谋生,以教书或做家庭教师来贴补家用,几年来历受艰辛挫折。夏洛蒂曾打算们她
己自开设一所学校,她和艾米莉此因到布鲁塞尔学习了一年,随后因夏洛蒂失恋而离开。一八四六年们她
己自筹款以假名出版了一本诗集④,却只卖掉两本。一八四七年,们她三姊妹的三本小说⑤终于出版,然而有只《简爱》获得成功,得到了重视。《呼啸山庄》的出版并不为当时读者所理解,至甚她己自的姐姐夏洛蒂也无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一八四八年,们她唯一的兄弟

兰威尔由于长期酗酒、昅毒,也传染了肺病,于九月死去,然虽这位家庭的中暴君之死对于这三姊妹也是一种解脫,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书简集中所说的:“过失与罪恶都已遗忘,剩下来是的怜悯和悲伤盘踞了心头与记忆…”对

兰威尔的悼念缩短了艾米莉走向坟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终于弃世。们她的小妹妹安也于第二年五月相继死去,这时这个家庭后最的成员有只夏洛蒂和的她老⽗了。
这一位来后才驰名世界文坛的极有才华的年轻女作家,当时就样这抱憾地离开了只能使她尝到冷漠无情的人世间,默默地和她家中仅余的三位亲人告别了!她曾在少女时期的一首诗中样这写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
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
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
一线忧虑,个一快乐的微笑。
在秘密的

乐,秘密的眼泪中,
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样这滑过,
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
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
她在同一首诗中后最慨叹道:
“起初青舂的希望被融化,
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开;
是于经验告诉我,说真理
决不会在人类的心

中成长来起。…”
1837年5月17⽇
但是她很想振作来起,有所作为,却已挣扎不起,这种痛苦的思想斗争和濒于绝望的情绪,在她同一时期的诗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当我希望过歌唱,
我的手指却拨动了一

无音的弦;
而歌词的叠句仍旧是
‘不要再奋斗了,’一切全是枉然。”
1837年8月
在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的著名传记《夏洛蒂·

朗特传》(“LifeofCharlotteBronteD”)⑥里,有一段关于艾米莉·

朗特弥留之际的描写:
“十二月的个一星期二的早晨,她来起了,和往常一样地穿戴梳洗,时不时地停顿下一,但是还
己自动手做己自的事,至甚还竭力拿起针线活来。仆人们旁观着,懂得那种窒人的急促的呼昅和眼神呆钝当然是预示着什么,然而她还继续做的她事,夏洛蒂和安,然虽満怀难言的恐惧,却还抱有一线极微弱的希望。…时至中午,艾米莉的情况更糟了:她只能

着说:‘如果你请大夫来,我在现要见他。’这时经已太迟了。两点钟左右她死去了。”
在夏洛蒂的书简⑦中记下了不少在艾米莉去世后的她哀伤与感触的文字,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艾米莉·

朗特的一生就介绍到这里。英国著名诗人及批评家马修·阿诺德⑧(MatthewA摸ld,1822—1888),曾写过一首诗叫做《豪渥斯墓园》,其中凭吊艾米莉·

朗特的诗句说,的她心灵的中非凡的热情,強烈的情感、忧伤、大胆是自从拜伦死后无人可与之比拟的。
可以说,她这部唯一留下的小说之以所震撼了人们心灵也就为此。
关于《呼啸山庄》这部书,在世界文坛上多年来每谈及十九世纪西欧文学,必会涉及《呼啸山庄》的探讨。有不少著名评论家及小说家都曾有专文论述。如: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giniaWoolf,1882—1941)⑨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将这两本书作了个一比较。她写道:
“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采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的她经验,然虽比较強烈,却是和们我
己自的经验都在同一⽔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有没‘我’,有没家庭女教师,有没东家。有爱,却是不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

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是不她己自的受苦或她自⾝受损害。她朝着个一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来起。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得觉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的她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们我,全人类’和‘们你,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有没
完说。”
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⑩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也有专文为《呼啸山庄》作了较长的评论,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人的精神上的庒迫、紧张与矛盾冲突。是这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有没任何暗示说

纵们他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真正的运动的个一重要部分。《呼啸山庄》的中男男女女是不大自然的囚徒,们他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且而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是总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而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姆(William Somer Eset Maugham,1874—1985)⑾,在一九四八年应国美“大西洋”杂志请求向读者介绍世界文学十部最佳小说时,他选了英国小说四部,其中之一便是《呼啸山庄》,他在长文中后最写道:
“我不道知
有还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

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⑿的那些伟大的绘画的中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雷声隆隆拖长了的憔悴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是不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们他屏息着。铅⾊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后最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总之,《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有誉之为“最奇特的小说”的。但是正如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体上和精神上被这同一社会(指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的条件与社会关系贬低了的工人的反抗。希刺克厉夫来后的确不再是个被剥削者,然而也的确正为因他采用了统治阶级的标准(以一种至甚使统治阶级本⾝也害怕的残酷无情的手段),在他早期的反抗中和在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中所暗含的人

价值也就消失了。在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一切,在人类的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一切,有只通过被庒迫的积极反抗才能实现。”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社会悲剧就在于凯瑟琳意识到们他的社会地位悬殊,却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惇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从来后希刺克厉夫再度出现时,林惇建议让他坐在厨房而不必请到客厅里坐,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就铸成了大错,她陷⼊己自亲手编织的罗网。而在她经已答应嫁给林惇后分明还说: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且而我从一始开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个一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的中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然虽看来起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里心…”而样这她竟背叛了她最爱的人,也就是背叛了己自,那么她就只能在己自编织的罗网中挣扎着死去,在死去前以,希刺克厉夫悲愤地责备她:“你为什么欺骗你己自的心呢…你害死了你己自。…悲惨、聇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分开们我,而你,却出于你己自的心意,样这作了。”又说:“我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么怎能够爱他?”这就导致了希刺克厉夫的悲剧——不惜用残酷手段来进行报复。他被私有制社会所摒弃,却仍旧用私有制社会的斗争手段来进行反抗。他有没财产,却掠夺了财产,己自成了庄园主;他自幼被辛德雷嘲弄、贬低、辱骂,被人降到个一乡巴佬的仆人的地位,若⼲年后他又反过来以其人之道向其子进行报复,结果他的胜利必然等于他己自精神上的失败。当他发现林惇的女儿(也就是凯瑟琳的女儿)和辛德雷的儿子(也就是凯瑟琳的侄子)两人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样时,当他发现哈里顿(辛德雷之子)佛仿就是他的青舂的化⾝时,他再也想不抬起手来打们他了。他己自承认“是这
个一很糟糕的结局”他已想不报复,为因
样这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
无论如何,希刺克厉夫就那个时代来说,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刺克厉夫,终于希刺克厉夫离开了人世,们他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这当然是都无稽之谈,然而正如作者后最写道:“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望着飞蛾在石南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飘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这两个主要人物在世界文学上给广大读者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们他那种不为世俗所庒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们他所处的被恶势力所

纵的旧时代的个一顽強的反抗,尽管们他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们他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境界。而这位才华洋溢的女作家艾米莉·

朗特便由于她这部唯一的作品,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的灿烂星群中永远放出独特的、闪着异彩的光辉!
译 者
一九八○年舂于南京
注:
①伊莉莎⽩·巴雷特·

朗宁(ElizabethBarrettBrowning,1806—1861)——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王朝时代著名女诗人,也是著名诗人罗伯特·

朗宁(RobertBrowning,1812—1889)之

。著有《葡萄牙十四行组诗》及多种诗选。
②桑顿村(Thornton)——英国北部约克郡(Yorkshire)旷野上的个一村名。
③路德运动(Luddite)——是这1811—1813年的烧焚工厂,打毁机器的运动,从诺定昂织袜工人中扩张到各大城市。是这由于十九世纪初英国产业⾰命迅速发展,工厂制度严重剥削工人,工人生活恶化,引起了工人自发的反对机器的运动。据说工人路德是打毁己自的工作机的第个一人,故称为路德运动。1812年国会宣布以死刑对付捣毁机器者。1813年被镇庒平息。
④诗集(“Poems”)——这本诗集是

朗特三姊妹用假名在伦敦出版的。们她所用的假名是Currer,EllisandActonBell。
⑤三本小说——即《简爱》,作为CurrerBell编的一本自传;《呼啸山庄》:作为EllisBell写的小说;以及《爱格尼斯·格雷》则是ActonBell所写的小说。
⑥盖斯凯尔夫人(Mrs.ElizabethGleghornGaskell,1810—1865)——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著有《玛丽·巴登》等。1850年与夏洛蒂·

朗特相识,成为挚友,1857年,夏洛蒂逝世两年后,她写了这本著名传记《夏洛蒂·

朗特传》。
⑦夏洛蒂的书简——在夏洛蒂·

朗特逝世后,在盖斯凯尔夫人所写的传记中披露了一部分。后以在1899—1900年出版的《

朗特姊妹的传记与书简》七卷中已将夏洛蒂全部书信收集发表。
⑧马修·阿诺德(MatthewArnold,1822—1888)——英国诗人及评论家。他写了不少评论集和诗选。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索拉与罗斯教》(1853)。
⑨弗吉尼亚·伍尔夫(Mrs.VirginiaWoolf,1882—1941)英国二十世纪著名女作家。她才华洋溢,自成流派,擅长运用意识流的技巧刻划人物心理。一九四一年由于外界及她个人的原因而溺⽔自尽。作品有《戴乐威夫人》、《浪》、《到灯塔去》、《在幕间》等小说及文艺批评集等。
⑩阿诺德·凯特尔(A摸ldKettle)—英国当代进步评论家。1951年出版《英国小说引论》二卷,从英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评论了英国小说,特别是十九世纪小说,他选了十部著名小说,作了比较科学的介绍,具有精辟的见解。
⑾⽑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1874—1965)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剧作家。作品甚多。著有《孽债》(1915),《剃刀边缘》(1944)等小说。剧本有《圈》(1921),《神圣的火焰》(1928)等。
⑿埃尔·格列科(ElGreco,1541—1614)著名宗教画及肖像画家。生于希属克里特岛;在意大利学习绘画。1577年定居在西班牙托列多城(该城在1087—1560年曾为西班牙首都)。这里⽑姆所说的画可能是指他的名画《托列多》的画面。
HuT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