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陈寅恪先生
别人奇怪,我己自也奇怪:我写了样这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是这事出有因,查亦有据的。我一直到今天还经常读陈先生的文章,且而协助出版社出先生的全集。我当然会时时想到寅恪先生的。我是个一颇为喜

舞笔弄墨的人,想写一篇回忆文章,自是意中事。但是,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的神圣的。我希望己自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

,故而迟迟不敢下笔。到了今天,北大出版社要出版我的《怀旧集》,经已到了非写不行的时候了。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65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不道知从什么时候起改名为外国语文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为以忤,生学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且而
此因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是不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生学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満天下。们我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満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満了样这多生学,道知其中有“诈”是于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们我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后以,我同冰心重逢,她经已变成了个一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经已完全忘记,们我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是的《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个一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

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佛仿引导们我走在山xx道上,盘旋曲折,山重⽔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们我引上

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有只亨利希·吕德斯(HeinrichLüders),在国內有只陈师一人。他被海內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这种学风,同来后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噤令人浩叹矣。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来后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德施米特(Waldschmidt)教授的教导和熏陶,可谓三生有幸,惜可
己自的学殖瘠茫,又限于天赋,虽还不能论无所收获,然而犹如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这只怪我己自,怪不得别人。
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的有必修课程,得到了个一学士头衔。在现回想来起,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连在现
然忽时髦来起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年华》等等也都读过,然而大是都浮光掠影,并不深⼊。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在上面谈到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关于后者,我在别的地方经已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次一。有时候,在校內林荫道上,在熙来攘往的生学人流中,有时会见到陈师去上课。⾝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个一布包,里面装満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个一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道知,他就是名扬海內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个一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

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始开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是这
个一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

道来。用不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生学。样这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个一老师的门下。有人说:“名师出⾼徒。”我的老师和太老师们不可谓不“名”矣,可我这个徒却太不“⾼”了。忝列门墙,言之汗颜。但不管怎样说,这总算是个一中德学坛上的佳话吧。
我在哥廷

10年,正值“二战”是我一生精神上最痛苦然而在学术上收获却是最丰富的10年。家国为外寇侵⼊,家人数年无消息,上有机飞轰炸,下无食品果腹。然而读书却无任何⼲扰。教授和生学多被征从军。偌大的两个研究所:印度学研究所和汉学研究所,都归我个一人掌管。揷架数万册珍贵图书,任我翻阅。在汉学研究所深深的院落里,⾼大

沉的书库中;在梵学研究所古老的研究室中,阒无一人。天上机飞的嗡嗡声与我腹的中饥肠辘辘声相应和。闭目则浮想联翩,神驰万里,看到我的国,看到我的家;张目则梵典在前,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我来发覆。我此时恍如遗世立独,苦欤?乐欤?我己自也回答不上来了。
经过了轰炸的炼狱,又经过了饥饿,到了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

10年之后,我终于盼来了光明,东西法西斯垮台了。国美兵先攻占哥廷

,后为英国人来接管。此时,我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医目疾。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10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己自在哥廷

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我意料地迅速,我得了先生的复信,也是一封长信,告诉我他的近况,并说不久将回国,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说,他想向北大校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长汤用彤几位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听到能到最⾼学府去任教而会不引为以荣呢?我是于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这一年深秋,我终于告别了住了整整10年的哥廷

,怀着“客树回看成故乡”的心情,一步三回首地到了瑞士。在这个山明⽔秀的世界公园里住了几个月,1946年舂天,经过法国和越南的西贡,又经过港香,回到了海上。在克家的榻榻米上住了一段时间。从海上到了南京,又睡到了长之的办公桌上。这时候,寅恪先生也已从英国回到南京。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谈了谈阔别十多年以来的详细情况,先生分十⾼兴,叮嘱我到

鸣寺下央中研究院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
这一年的深秋,我从南京回到海上,乘轮船到了秦皇岛,又从秦皇岛乘火车回到了阔别12年的京北(当时叫北平)。由于战争关系,津浦路早已不通,回京北只能走海路,从那里到京北的铁路由国美少爷兵把守,以所还能通车。到了京北
后以,一片“落叶満长安”的悲凉气象。我先在沙滩红楼暂住,随即拜见了汤用彤先生。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做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为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且而心悦诚服,有没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是石破天惊,大大地出我意料。我这个当一周副教授的纪录,大概也可以进⼊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说己自不⾼兴,那是谎言,那是矫情。由此也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寅恪师也来到京北,仍然住在清华园。我立即到清华去拜见。当时从京北城到清华是要费一些周折的,宛如次一短途旅行。沿途几十里路全是农田。秋天青纱帐起,还真有绿林人士拦路抢劫的。在现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了。但是,有寅恪先生在,我绝不会惮于样这的旅行。在三年之內,我颇到清华园去过多次。我道知先生年老体弱,最喜

当年住京北的天主教外国神⽗亲手酿造的栅栏红葡萄酒。我曾到今天市委

校所在地当年神⽗们的静修院的地下室中去买过几次栅栏红葡萄酒,又长途跋涉送到清华园,送到先生手中,里心颇觉安慰。几瓶酒在在现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通货膨

经已达到了钞票上每天加个一零还跟不上物价飞速提⾼的速度的情况下,几瓶酒经已非同小可。
有一年的舂天,中山公园的藤萝开満了紫⾊的花朵,累累垂垂,紫气弥漫,招来了众多的游人和藌蜂。们我一群弟子们,记得有周一良、王永兴、汪等,道知先生爱花。在现虽患目疾,迹近失明,但据先生己自说,有些东西还能影影绰绰看到一团影子。大片藤萝花的紫光,先生或还能看到。且而在那种兵荒马

、物价飞涨、人命微浅、朝不虑夕的情况下,们我想请先生散一散心,征询先生的意见,他怡然应允。们我真是大喜过望,在来今雨轩藤萝深处,找到个一茶桌,侍先生观赏紫藤。先生显然兴致极⾼。们我谈笑风生,尽

而散。我想,这许也是先生在那样的年头里最愉快的时刻。
有还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府政经济实已完全崩溃。从法币改为银元券,又从银元券改为金圆券,越改越

,到了来后,到粮店买几斤粮食,携带的这币那券的重量有时要超过粮食本⾝。学术界的泰斗、德⾼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

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也不能例外。到了冬天,他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有没,我把这情况告诉了经已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胡先生最尊重最爱护确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介绍王静庵先生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去任教,一时传为佳话。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有几句诗:“鲁连⻩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学院遂闻传绝业,园林差喜适幽居。”讲的就是这一件事。在现却轮到适之先生再次一“独为神州惜大儒”了,而这个“大儒”是不别人,竟是寅恪先生本人。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却拒不接受。后最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蔵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是于适之先生就派他己自的汽车——顺便说一句,当时京北汽车极为罕见,北大有只校长的一辆——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西文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陈先生只收2000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来起,是还微不⾜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这一批书实际上带有捐赠的

质。而寅恪师对于金钱的一芥不取的狷介

格,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在这三年內,我同寅恪师往来颇频繁。我写了一篇论文:《浮屠与佛》,首先读给他听,想听听他的批评意见。不意竟得到他的赞赏。他把此文介绍给《央中研究院史语所集刊》发表。这个刊物在当时是最具权威

的刊物,简直有点“一登龙门,声价十倍”的威风。我自然感到受宠若惊。差幸我的结论并有没瞎说八道,几十年后以,我又写了一篇《再谈“浮屠”与“佛”》,用大量的新材料,重申前说,颇得到学界同行们的赞许。
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们我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谈治学时最多,政治也并非不谈但极少。寅恪先生绝是不
个一“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国中“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常非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乎似是満篇考证,骨子里谈的是都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惜可难得解人。们我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个一学者都有己自的看法。但是,除了对一位明史专家外,他有没对任何人说过贬低的话。对青年学人,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至甚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陈师也从来有没说过半句褒贬的话。先生的盛德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从来不攻击年轻人,差堪媲美。
时光如电,人世沧桑,转眼就到了1948年年底。解放军把京北城团团包围住。胡适校长从南京派来了专机,想接几个教授到南京去,有个一名单。名单上有名的人,大多数都有没走,陈寅恪先生走了。这又成了某一些人探讨研究的题目:陈先生是否对共产

有看法?他是否对国民

留恋?

据来后出版的浦江清先生的⽇记,寅恪先生并不反对共产主义,他反对的仅是苏联牌的共产主义。在当时,这许也是个一怪想法,至甚是个一大逆不道的想法。然而到了今天,真相已大⽩于天下,难道不应该对先生的睿智表示敬佩吗?至于他对国民

的态度,最明显地表在现他对蒋介石的态度上。1940年,他在《庚辰暮舂重庆夜宴归作》这一首诗中写道:“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楼。”吴宓先生对此诗作注说:“寅恪赴渝,出席央中研究院会议,寓俞大维妹丈宅。已而蒋公宴请央中研究院到会诸先生。寅恪于座中初次见蒋公,深觉其人不⾜为,有负厥职,故有此诗第六句。”按即“看花愁近最⾼楼”这一句。寅恪师对蒋介石,也可以说是对国民

的态度表达得不能再清楚明⽩了。然而,几年前,一位湾台学者偏偏寻章摘句,说寅恪先生早有意到湾台去。这真是天下一大怪事。
到了南京后以,寅恪先生又辗转到了广州,从此就留在那里有没动。他在湾台有很多亲友,动员他去湾台者,恐怕大有人在,然而他却岿然不为所动。其中详细情况,我不得而知。们我
家国许多导领人,包括周恩来、陈毅、陶铸、郭沫若等等,对陈师礼敬备至。他同陶铸和老⾰命家兼学者的杜国庠,成了私

极深的朋友。在他晚年的诗中,不能说有没

快之情,然而更多的却是抑郁之感。在现回想来起,他这种抑郁之感能说有没

据吗?能说是不查实有据吗?们我这一批老知识分子,到了今天,都已成了过来人。如果不昧良心说句真话,同陈师比较来起,只能说们我愚钝,们我⿇木,此外有还什么话好说呢?
1951年,我奉命随国中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广州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准备将所的有重要发言稿都译为英文。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我到岭南大学寅恪先生家中去拜谒。相见极

,陈师⺟也殷勤招待。陈师此时目疾虽⽇益严重,仍能看到眼前的⽩⾊的东西。有关导领,据说就是陈毅和陶铸,命人在先生楼前草地上铺成了一条⽩⾊的路,路旁全是绿草,碧绿与雪⽩相映照,供先生散步之用。从这一件小事中,也可以看到们我
家国对陈师尊敬之真诚了。陈师是极富于感情的人,他对此能无所感吗?
然而,世事如⽩云苍狗,变幻莫测。解放后不久,正当众多的老知识分子兴⾼采烈、

情未熄的时候,华盖运便临到头上。运动个一接着个一,针对的全是知识分子。批完了《武训传》,批俞平伯,批完了俞平伯,批胡适,一路批,批,批,斗,斗,斗,后最批到了陈寅恪头上。此时,极大规模的、遍及国全的反右斗争还有没
始开。老年反思,我在政治上是个蠢才。对这一系列的批和斗,我是心悦诚服的,一点有没感到其中有什么问题。我然虽
有没明确地意识到,在我灵魂深处,我真认为国中老知识分子就是“原罪”的化⾝,批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一旦批到了陈寅恪先生头上,我里心却感到是不味。然虽经人再三动员,我却始终有没参加到这一场闹剧式的大合唱中去。我不愿意厚着面⽪,充当事后的诸葛亮,我当时的认识也是分十模糊的。但是,我毕竟有没行动。在现时过境迁,在40年之后,想到我有没出卖我的良心,差堪慰自,能够对得起老师在天之灵了。
可是,从那后以,直到老师于1969年在空前浩劫中被磨折得离开了人世,将近二十年中,我没能再见到他。在现我的年龄经已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5年,算是寿登耄耋了。在现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次一,都得觉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此因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们我虽非亲属,我却时有风木之悲。这恐怕也是常非自然的吧。
我经已到了望九之年,然虽看样子离开为己自的生命画句号的时候还会有一段距离,在现还不能就作总结;但是,己自毕竟经已到了⽇薄西山、人命危浅之际,想不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我⾝历几个朝代,忍受过千辛万苦。在现只得觉⾝后的路漫长无边,眼前的路却是越来越短,经已是很有限了。我并有没倚老卖老,苟且偷安;然而我却明确地意识到,我成了个一“悲剧”人物。我的悲剧不在于我想不“用不扬鞭自奋蹄”想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是在“老骥伏枥,志在万里”己自
在现承担的或者被迫承担的工作,头绪繁多,五花八门,纷纭复杂,有时还矛盾重重,早已远远超过了己自的负荷量,超过了己自的年龄。这里面,有外在原因,但主要是內在原因。清夜扪心自问:己自患了老来疯了吗?你眼前有还100年的寿命吗?可是,一到了⽩天,一接触实际,件件事情都想推掉,但是件件事情都推不掉,真佛仿京剧的中一句话:“马行在夹道內,难以回马。”此中滋味,有只
己自一人能了解,实不⾜为外人道也。
在样这的情况下,我有时会情不自噤地回想己自的一生。己自究竟应该怎样来评价己自的一生呢?我虽遭逢过大大小小的灾难,像十年浩劫那样国中
民人空前的愚蠢到野蛮到令人无法理解的灾难,我也不幸——也可以说是有“幸”——⾝逢其盛,几乎把一条老命搭上;然而我仍然得觉
己自是幸运的,己自赶上了许多意外的机遇。我只举个一小例子。自从盘古开天地,不知从哪里吹来了一股神风,吹出了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族类。知识分子有很多特点。在经济和物质方面是个一“穷”字,自古已然,于今为烈。在精神方面,是试考多如牛⽑。在这里也是自古已然,于今为烈。例子俯拾即是,不必多论。我己自考了一辈子,自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留学,月有月考,季有季考,有还什么国全统考,考得一塌糊涂。可是我己自在上百场国內外的试考中,从来有没名落孙山。你能说这是不机遇好吗?
但是,俗话说:“个一篱笆三个桩,个一好汉三个帮。”如果有没人帮助,个一人会是一事无成的。在这方面,我也遇到了极幸运的机遇。生平帮过我的人无虑数百。要我举出人名的话,我首先要举出的,在国外有两个人,个一是我的博士论文导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另个一是教吐火罗语的老师西克教授。在国內的有四个人:个一是冯友兰先生,如果有没他同德国签订德国清华

换研究生的话,我

本到不了德国。个一是胡适之先生,个一是汤用彤先生,如果有没
们他的提携的话,我

本来不到北大。后最但是不最少,是陈寅恪先生。如果有没他的影响的话,我不会走上在现走的这一条治学的道路,也同样是来不了北大。至于他为什么不把我介绍给我的⺟校清华,而介绍给北大,我从来有没问过他,至今恐怕永远也是个一谜,们我不去谈它了。
我是不
个一忘恩负义的人。我一向认为,感恩图报是做人的

本准则之一。但是,我对们他四位,以及许许多多帮助过我的师友怎样“报”呢?专就寅恪师而论,我有只努力学习他的著作,努力宣扬他的学术成就,努力帮助出版社把他的全集出全,出好。我深深地感

广州中山大学的校导领和历史系的导领,们他再三举办寅恪先生学术研讨会,包括国外学者在內,群贤毕至。中大还特别创办了陈寅恪纪念馆。所有这一切,我这个寅恪师的弟子都看在眼中,感在心中,感到很大的慰藉。国內外研究陈寅恪先生的学者⽇益增多,先生的道德文章必将⽇益发扬光大,是这毫无问题的。是这我在垂暮之年所能得到的最大的愉快。
然而,我仍然有我个人的思想问题和感情问题。我在现是“后已见来者”然而却是“前不见古人”再也不会见到寅恪先生了。我心中感到无限的空漠,这个空漠是无论如何也填充不来起了。掷笔长叹,不噤老泪纵横矣。
1995年12月1⽇
hUt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