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顾
己自
得觉德国10年的学术回忆像好是写完了。但是,仔细一想,又像好是有没写完,还缺少个一总结回顾,以所又加上了这一段。把它当做回忆的一部分,或者让它立独于回忆之外,是都可以的。
在我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德国10年是至关重要的关键

的10年。我在上面经已提到过,如果我的学术研究有个一发轫期的话,真正的发轫是不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

大学。我也提到过,如果我是不由于个一
常非偶然的机遇来到德国的话,我的一生将会完完全全是另个一样子。我今天究竟会在什么地方,还能不能活着,是都
个一未知数。
但是,这个10年并是不
个一简单的10年,有它辉煌成功的一面,也有它

暗悲惨的一面。所有这一切都比较详细地写在我的《留德十年》一书中,读者如有趣兴,可参阅。为因我在现写的《自述》重点是在学术;在生活方面,如无必要,我不涉及。我在上面写的我在哥廷

10年的学术活动,主要以学术论文为经,写出了我的经验与教训。我在现想以读书为纲,写我读书的情况。我辈知识分子一辈子与书为伍,是不写书,就是读书,二者是并行的,是非并行不可的。
我经已活过了8个多10年,经已到了望九之年。但是,在读书条件和读书环境方面,哪个一10年也不能同哥廷

的10年相比。在生活方面,我是个一最枯燥乏味的人,所的有玩的东西,我几乎全不会,也几乎全无趣兴。我平生最羡慕两种人:个一是画家,个一是音乐家。而这两种艺术是最需天才的,有没天赋而勉強对付,绝无成就。可是造化小儿偏偏跟我开玩笑,只赋予我这方面的趣兴,而不赋予我那方面天才。《汉书·董仲舒传》说:“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如不退而结网。’”我极想“退而结网”惜可找不到结网用的绳子,一生只能做个一羡鱼者。我己自对我这种个

也并不満意。我常常把己自比做一盆花,有只枝⼲而有没绿叶,更谈不到有什么花。
在哥廷

的10年,我这种怪脾气发挥得淋漓尽致。哥廷

是个一小城,除了个一剧院和几个电影院以外,任何消遣的地方都有没。我又是一介穷书生,有没钱,实其也是有没时间冬夏两季到⾼山和海滨去旅游。我所的有仅仅是时间和书籍。学校从来不开什么会。有一些生学会偶尔举行晚会跳舞,我去了后以,也只能枯坐一旁,呆若木

。这里国中
生学也极少,有一段时间,全城有只我个一
国中人。这种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我空前绝后的读书的机会。我在国內是不
有没读过书,但是,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看,什么时候也比不上在哥廷

。
我读书有两个地方,分两大种类,个一是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等的书籍,个一是汉文的书籍。我很少在家里读书,为因我有没钱买专业图书,家里这方面的书常非少。在家里,我只在晚上临睡前读一些德文的小说,ThomasMann的名著《Buddenbrooks》就是样这读完的。我早晨起

后在家里吃早点,早点极简单,有只两片面包和一点⻩油和香肠。到了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首先在餐桌上消逝是的香肠,来后是⻩油,后最只剩一片有鱼腥味的面包了。最初有还茶可喝,来后只能喝⽩开⽔了。早点后,我一般是到梵文研究所去,在那里一待就是一天,午饭在生学食堂或者饭馆里吃,吃完就回研究所。整整10年,不懂什么叫午睡,德国人也有没午睡的习惯。
我读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的书籍,一般是都在梵文研究所里。此因,我想先把梵文研究所图书收蔵的情况介绍下一。哥廷

大学的各个研究所都有己自的图书室。梵文图书室起源于何时、何人,我当时就有没细问。可能是源于FranzKielhorn,他是哥廷

大学的第个一梵文教授。他在印度长年累月搜集到的一些极其珍贵的碑铭的拓片,都收蔵在研究所对面的大学图书馆里。他的继任人HermannOldenberg在他逝世后把大部分蔵书都卖给了或者赠给了梵文研究所。其中最珍贵的还是不
经已出版的书籍,而是零篇的论文。当时Oldenberg是际国上赫赫有名的梵学大师,同全世界各国的同行们互通声气,对全世界梵文研究的情况了如指掌。广通声气的做法不外一是互相邀请讲学,二是互赠专著和单篇论文。专著易得,而单篇论文,由于国别太多,杂志太多,搜集颇为困难。有只像Oldenberg样这的大学者才有可能搜集比较完备。Oldenberg把这些单篇论文都装订成册,看样子是按收到时间的先后顺序装订来起的,并有没分类。皇皇几十巨册,整整齐齐地排列书架上。我认为,这些零篇论文是梵文研究所的镇所之宝。除了这些宝贝以外,其他梵文、巴利文一般常用的书都应有尽有。其中也不乏名贵的版本,如比MaxMüller校订出版的印度最古的典籍《梨俱吠陀》原刊本,Whitney校订的《阿闼婆吠陀》原刊本。Boehtlingk和Roth的被视为词典典范的《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原本和缩短本,也是都难得的书籍。至于其他字典和工具书,无不应有尽有。
我每天几乎是个一人坐拥书城“躲进小楼成一统”我就是这些宝典的伙伴和主人,它们任我支配,其威风虽南面王不易也。整个Gauss-Weber-Haus平常是总
常非寂静,里面的人不多,而德国人又不习惯于大声说话,⼲什么事都只静悄悄的。门外介于研究所与大学图书馆之间的马路,是通往车站的

通要道;但是哥廷

城还不见汽车,是于本应该喧阗的马路,也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真是个一读书的最理想的地方。
除了礼拜天和假⽇外,我每天就到这里来。主要工作是同三大厚册的Mahvastu拼命。一旦感到疲倦,就站来起,走到摆満了书的书架旁,信手菗出一本书来,或浏览,或仔细阅读。积时既久,我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心中大体上有个一轮廓。世界各国的有关著作,这里基本上都有。且而德国有还一种特殊的购书制度,除了大学图书馆有充⾜的购书经费之外,每个一研究所都有己自
立独的购书经费,教授可以任意购买他认为有用的书,不管大学图书馆是否有复本。当Waldschmidt被征从军时,这个买书的权力就转到了我的手中。我愿意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书买回来后以,编目也不定一很科学,把

质相同或相类的书编排在起一就行了。借书是绝对自由的,有个一借书簿,己自写上借出书的书名、借出⽇期;归还时,写上个一归还⽇期就行了。从来有没人来管,可是也从来有没丢过书,不管是多么珍贵的版本。除了书籍以外,世界各国有关印度学和东方学的杂志,这里也应有尽有。总之,是这
个一很不错的专业图书室。
我就是在样这的情况下畅游于书海之中。我读书耝略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读的,一类是浏览的。细读的数目不可能太多。学梵文必须

练地掌握语法。我上面提到的Stenzler的《梵文基础读本》,虽有许多优点,但是毕竟还太简略;⼊门⾜够,深⼊却难。在这时候必须

读Kielhorn的《梵文文法》,我在这一本书上下过苦工夫,读了不知多少遍。其次,我对Oldenberg的几本书,如比《佛陀》等等都从头到尾细读过。他的一些论文,如比分析Mahvastu的文体的那一篇,了为写论文,我也都细读过。Whitney和Wackernagel的梵文文法,Debruner续Wackernagel的那一本书,以及W.Geiger的关于巴利文的著作,我都下过工夫。但是,我最服膺的是还我的太老师HeinrichLüders,他的书,我要只能得到,就定一仔细阅读。他的论文集PhilologicaIndica是一部很大的书,我从头到尾仔细读过一遍,的有文章读过多遍。像样这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文学、碑铭等的对一般人来说是都极为枯燥、深奥的文章,应该说是最乏味的东西。喜

读样这文章的人恐怕极少极少,然而我却情有独钟;我最爱读中外两位大学者的文章,国中是陈寅恪先生,西方就是Lüders先生。这两位大师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们他为文,如剥舂笋,一层层剥下去,愈剥愈细;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叙述不讲空话,论证必有

据;从来不引僻书以自炫,所引者多为常见书籍;别人视而不见的,们他偏能注意;表面上并不艰深玄奥,于平淡中却能见神奇;有时真如“山重⽔复疑无路”转眼间“柳暗花明又一村”;迂回曲折,后最得出结论,让你顿时得觉豁然开朗,口服心服。人们一般读文学作品能得美感享受,⾝轻神怡。然而我读两位大师的论文时得到的美感享受,与读文学作品时所得到的迥乎不同,却乎似更深更⾼。许也有人会认为是这我个人的怪癖;我己自
得觉,这确实是“癖”然而毫无“怪”可言。“此中有真意,

辨已忘言”实不⾜为外人道也。
上面谈是的我读梵文著作方面的一些感受。但是,当时我读的书绝不限于梵文典籍。我在上面经已说到,哥廷

大学有个一汉学研究所。所內有个一比梵文研究所图书室大到许多倍的汉文图书室。为什么比梵文图书室大样这多呢?原因是大学图书馆中有没收蔵汉籍,所的有汉籍以及国中少数民族的语言,如蔵文、蒙文、西夏文、女真文之类的典籍都收蔵在汉学研究所中。这个所的图书室,由于GustavHaloun教授的惨淡经营,大量从国中和⽇本购进汉文典籍,在欧洲颇有点名气。我曾在那里会见过许多世界知名的汉学家,如比英国的AthurWaley等等。汉学研究所所在的大楼比Gauss-Weber-Haus要大得多,也宏伟得多;房子极⾼极大。汉学研究所在二楼上,上面有还多少层,我不清楚。我始终也有没弄清楚,偌大一座大楼是做什么用的。10年之久,我不记得,除了打扫卫生的一位老太婆,还在这里见到过什么人。院子极大,有极⾼极耝的几棵古树,样子都有五六百年的树龄,地上绿草如茵。楼內楼外,⼲⼲净净,比梵文研究所更寂静,也更幽雅,真是读书的好地方。
我每个礼拜总来这里几次,有时是来上课,更多地是来看书。我看得最多是的⽇本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蔵经》。有一段时间,我帮助Waldschmidt查阅佛典。他正写他那一部有名的关于释迦牟尼涅槃前行游的叙述的大著。他校刊疆新发现的佛经梵文残卷,也需要汉译佛典的中材料,特别是唐义净译的那几部数量极大的“

本说一切有部的律”至于我己自读的书,则范围广泛。十几万册汉籍,本本我都有趣兴。到了这里,就佛仿回到了祖国一般。我记得这里蔵有几部明版的小说。是否是宇內孤本,为因我不通此道,我说不清楚。即使是的话,也都埋在深深的“矿井”中,永世难见天⽇了。自从1937年GustavHaloun教授离开哥廷

大学到英国剑桥大学去任汉学讲座教授后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汉学研究所就由我个一人来管理。我每次来到这里,空


的六七间大屋子就有只我个一人,万籁俱寂,静到能听到己自心跳的音声。在绝对的寂静中,我盘桓于成排的大书架之间,架上摆是的
国中
民人智慧的结晶,我心中充満了自豪感。我翻阅的书很多;但是我读得最多的是还一大套上百册的国中笔记丛刊,具体的书名经已忘记了。笔记是国中特的有一种著述体裁,內容包罗万象,上至宇宙,下至鸟兽虫鱼,以及⾝边琐事、零星感想,有还一些历史和科技的记述,利用得好,是都
分十有用的资料。我读完了全套书,惜可我当时还有没研究糖史的念头,很多有用的资料⽩⽩地失掉了。及今思之,悔之晚矣。
我在哥廷

读梵、汉典籍,情况大体如此。
1997年
HutUXs.cOM